中国文明网地方文明网站群热线电话:028-56562562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魅力都江堰 > 人文历史

都江堰“放水节” 北宋年间已有

发表时间:2018-07-12 | 来源:华西都市报

  “砍杩槎,放水啰!”千年来,这一声川江号子唤醒了积蓄一冬的岷江水,万马奔腾般向天府平原浸润开来。早在公元978年,北宋政府就已正式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用以纪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功劳。

  祭祀李冰父子,有千年历史

  “清明放水节”源于4000年前的江神信仰和2000多年前对江水的祭祀。根据1974年都江堰渠首出土的李冰石像的铭文考证,至少在汉建宁元年(168),都江堰市民间就已经存在着改祭祀江神和江水为祭祀李冰的春秋祭祀活动。

  公元前270年,李冰奉秦昭王之命,到蜀郡担任郡守。经过多次考察和实践,耗时14年,都江堰竣工。巧妙设计的鱼嘴分水堤把江水分为内外两江,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涝之灾,造福了一方百姓。从此,民间便产生了江神帮助李冰父子治水的传说,后来也有了祭祀李冰的活动。公元978年,北宋政府正式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

  “砍杩槎”习俗延续至今

  都江堰市“放水节”,清代谓之“祀水”,民国时期称为“开水大典”。之所以说“放水节”初始于“祀水”,是因为都江堰修筑以前,沿江两岸水患无常,人们常常沿江“祀水”祈求保护。每到冬天枯水季节,人们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所谓的“杩槎”,其实是将三根木棒的顶端都扎在一起构成的三脚架,它和签子、篾笆等一起,用来填土筑堤,可截断流水。

  “打水头”多为祈福消灾

  清代时,每到“清明放水节”之日,仪仗队就会抬着祭品,由鼓乐手奏曲走在队伍最前面,主祭官率领众人从玉垒关出来,行至二王庙,依次进行祭祀的典礼。当主祭官宣布“开水”时,伴随着“咚咚咚”三声礼炮声响、锣鼓喧天,两岸欢声雷动。身强力壮的堰工们立即挥斧奋力砍断连接杩槎的竹索,放水,外江水立刻汹涌而下。此时,年轻人跟着水流奔跑,并不断用石头向水流的最前端打去,称为“打水头”,并将“放水节”推向高潮。这时,主祭官就会率领下属官员骑马乘轿飞奔,要赶在水头到达成都前回到省府,以“保证”灌溉水源的充沛。2006年,都江堰“放水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肖茹丹)

责任编辑:李雨霞

网站群 四川省地方文明网站 四川省主要宣传文化单位 新闻网站 全国地方文明网站 友情链接